Chiang Mai Web3 Digital Nomads: Stay or Not

一位是深潜理论的学者,一位是能力换宿的实践者,他们各自 BUIDL 着数字未来,共同诠释着选择权至最珍贵的自由资产。

Written by angelilu, Foresight News

清迈,这座被翠绿山脉环抱的古城,曾经只是背包客和休闲旅行者的天堂。但在一波又一波地数字游民深度考察下,常年霸榜数字游民宜居地的清迈也在慢慢吸引 Web3 领域的数字游民,无声的变革悄然发生,越来越频繁地的 Web3 活动发生,外卖软件上能看到 USDT 充值,路边换汇点或许能提供加密货币兑换······这座泰北小城俨然成为东亚 Web3 从业者的聚集地之一。

清迈 Web3 数字游民的留与不留

然而,2025 年以来,随着国人演员在泰被绑后发酵的Safety担忧、缅泰地震,以及泰国大型 Web3 活动的减少,业内有人认为「 Web3 在清迈已经没人了」!情况到底如何呢?清迈的 Web3 生态圈发展成什么样了?清迈对于 Web3 人群是否还持续具有吸引力?这里蕴藏着什么故事?以及清迈的经验能否被复制到其他地方?

带着这些问题,我与两位常驻清迈的 Web3 从业者进行了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故事,也了解清迈的故事。因此,本文并不是聚焦于 Web3 领域的知名大佬,也讲述获数百万美元项目创始人的故事,也不追溯那些改变行业格局的科技突破。相反,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从业者,那些正在用 Web3 理念重塑自己生活的普通人。或许他们的故事更贴近现实,也更具普适性和启发意义。

清迈 Web3 数字游民的留与不留

在清迈读博,我用自己的方式 BUIDL Web3

约见第一个采访主人公 Jason 时,清迈热季已经开始了,阳光将街道烤得滚烫,但是当我步入清迈大学图书馆时,却是感到扑面而来的空调冷气。等到见面时我发现,与我不同的是他穿着长袖长裤,仿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在两个季节。「图书馆冷气太足,习惯了,」他笑着解释,「再说,长衣服也能防晒。」

清迈 Web3 数字游民的留与不留

和 Jason 约在这里见面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他的根据地,他每天都待在这,并且清迈大学图书馆对当地的数字游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办公场地,它对外开放,性价比很高,20 株(不到 5 元人民币)就可以待一天,200 株(约 43 元)可以办一个年卡,环境也非常优美,窗外是茂盛的热带植物,窗内却是一个专注于未来科技的冷静空间。

几年前,他还是国内某大厂的工程师,现在却选择在清迈攻读Blockchain技术方向的博士学位,积极投身于几个 Web3 开发者社区,如 PlanckerDAO 等。他说最近在忙大论文,是与 AA 账户相关的研究。

清迈大学马上就放暑假了,但是这个假期他选择不回去,而是继续完成论文,我问他压力大吗,他的回答是压力肯定有,「但有时候研究起来,会完全忘记时间,」Jason 轻声笑道,「一不留神就到下午三四点了,肚子才提醒我还没吃午饭。」某种程度上是乐在其中的。

「全英文博士项目学费一年要二十多万泰铢,但好在这里的生活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的日常饮食大多在学校食堂解决,最奢侈的选择也不过是偶尔点一份两百多株的牛排。他还推荐我尝一尝 DQ 冰淇淋,单球冰淇淋只要 12 株一球,还不到 3 元人民币。很多价格和国内相比都便宜许多。

在清迈这座休闲放松的旅游城市中,Jason 的生活轨迹也出奇地简单,图书馆与租住的公寓构成了他每日往返的全部路线。他笑称自己是「自愿当学术囚徒」,只是「牢房」风景极佳。他喜欢大学的环境,可以让他怡然自得地用自己的方式探寻 Web3。

当谈到加密市场的价格表现时,Jason 摇摇头,语气中明显带着冷静,「最近很少交易了」但他随即眉头舒展,「不过从技术研究角度,我仍然认为以太坊是区块链最核心的创新社区,没有之一。」他补充道,「尽管以太坊面临各种挑战,但它依然是这个行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这种将市场波动与技术价值分开看待的态度,正是研究者与投机者的本质区别。

当对话深入到他专注的研究方向时,Jason 的神情逐渐专注,言语也变得缜密而深刻。他不是在讨论简单的技术规格,而是探索社会分配机制的根本问题,甚至说到了真菌网络的协作模式,思考金钱与人生价值的深层关联。「现代社会对『价值』的定义过于狭隘,一切都被量化为金钱。但人类的创造力、合作意愿和内在动机远比这复杂。我们需要更多元的『账本』来记录和奖励各种形式的贡献。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实际上都指向了 Web3 存在的核心理由。」

「我坚信 Web3 代表着人类想要的未来,」他的声音平静却充满确信,「也许我个人力量有限,但能向前推进一小步也是值得的。」他不仅停留在理论探索,更是通过参与各类黑客松将想法付诸实践。「理论太宏大时,容易迷失在概念里。我的方法是把一个浩大的理论拆分成不同的小版块,然后逐一测试、修改、再测试,直到形成闭环。」

「最近我在测试一种『Play to B to earn』的游戏机制,」他眼中闪烁着实验者的兴奋,「已经有了初步结果。」他说感到能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是一种很大的幸福,「对我来说,这既是工作,也是生活的核心部分。」他停顿了一下,「在清迈大学这样的环境里,没有过多社交干扰,思考变得更加纯粹。」

Jason 谈到在清迈组织区块链活动时表示,偶尔有空还是会参与大家举办的活动,但观察下来一般是炒币为主题的活动能吸引到更多的参与者。和本地的泰国人交流相当有限,他们似乎不太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在这类活动上,他轻叹一口气,「我申请成立学院下的区块链协会,审批流程就耗费了整整一年。」

用能力换宿,Web3 给我人生探索的选择权

秋秋是打摩的过来的,我们约在一个共享办公空间见面。一见到她我就愣住了,她居然是光着脚来的,虽然清迈大部分室内都要求脱鞋,但直接不穿鞋也不多见。即使之后我们在室外走了十分钟去附近的饭店,她也是赤着脚,对她来说这虽然不是常态,但是是小事一件,自由又随性。

这次见面纯属机缘巧合。我刷小红书时被她分享的数字游民生活吸引,联系后才发现早就在加过好友。就这样,我们在古城边一家 Co-Working 空间坐下了。

她已经在清迈待了一年左右,然后以清迈为根据地向各个地方的 Web3 活动跑。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她说自从进入 Web3 行业以来,她从来没有自己付过房租!让我对她的 Web3 经历更加好奇。

她的 Web3 之旅开启于 2022 年的的大理瓦猫之夏。那一年她还困在深圳一家传统公司的格子间,朝九晚六地度日,但是她清楚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正处于深度探寻的阶段,「说实话,我那会儿完全不确定要干嘛,自媒体、大数据、Web3 都在考虑,甚至申请了新西兰打工度假签,想出国晃荡找方向。」她说,「甚至当时是请假去大理参加『瓦猫之夏』,因为我不知道 Web3 到底是什么。」

大理的活动现场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看到了新的协作模式,人们在草地上即兴讨论项目,陌生人几小时内就组队开发原型,没有等级森严的公司架构,却充满创造力,似乎是她想要的某种工作方式或生活的雏形。

她毅然决然回去辞掉了工作,Web3 也成了她最终的选择。决定入行之后她面临着新的问题,「那场景太吸引我了,但问题是——我怎么在这个圈子里养活自己?」

秋秋没有美化自己的经历。「穷得叮当响,」她笑着着说,「有段时间在酒吧洗盘子攒钱,边洗边竖起耳朵听别人聊项目,希望能找到机会。」刚接触 Web3 时,她也遇到了常见的障碍,「很多术语听不懂,撸空投尝试了几个月,发现不适合我。不知道我能在 Web3 做什么?」

转机或许来自于她加入了一个又一个的 DAO 组织,这些都是无需许可的,谁想加入都行,她做了一个简单决定,不懂就问,能帮就帮。「我加了很多社区群,看见有人需要帮忙就主动上前,一开始全是免费干。」秋秋调整了一下坐姿,「在大理时,我帮忙组织了个黑客松,结果换来了免费住宿。从那以后,我发现这个模式在 Web3 很常见,甚至在不同的城市都有这样的机会和需求。」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从组织共居到协调黑客松比赛,她慢慢积累了人脉和经验,最终获得了一份开发者关系的全职工作,让她能够更加稳定地继续探寻 Web3。

她认为这就像是 PoW,人们按照贡献程度获得自己的「报酬」,一种不单单以金钱衡量的报酬。

在 Web3 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她同样不为自己设限,组织活动、写文章、运营社区、对接开发者,哪里需要她就去哪里。她说虽然有时候也是免费帮忙,但在另一个地方或许又会给她出乎意料的回报。

清迈成为她的落脚点纯属偶然。她曾在探索自媒体时免费帮助过一位朋友,后来在对方的视频中看到了清迈组织的可持续生态项目,一下子被吸引了,人们可以通过在农场里劳动换取学英语、冥想等技能学习。当她来到清迈之后她觉得丝毫没有出国的不适应和恐惧,而是就像家一样,这里可以探索的太多了,太自由了,是她认为她被困在格子间里时就向往的那种生活。

「再加上清迈接连有长期黑客松,像 muChiangMai、Pop-Up City 、山海坞那样的活动,我就顺势参与进来了。」她感叹道,「你看这座城市,生活成本低,永远是夏天,组织长期共居活动简直太合适了,虽然要办那种一天的大型峰会挺难的,很少有人为了大型峰会跑到清迈,或许曼谷更合适。」

谈到社区,秋秋认为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社区给了我归属感和无数机会,」她眼睛亮了起来,「Web3 最神奇的地方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社区。你通过不断链接人与人,创造价值,自己就成了一个节点,一个微型社区。」

「恨则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DAO 等去中心化社区确实有的时候在效率协作上有所欠缺,但这也教会了我一件事:学会与社区互动是门艺术,要找到互利共赢的平衡点。真正的社区建设需要持久的热情和行动。」

现在的秋秋是一个数字游民空间的主理人,成为清迈 Web3 圈中的一个「联络员」,「说真的,这里的 Web3 人大多是短期停留,来来往往的,」她观察道,「但每个人都在这留下点什么,又带走点什么。」

在 Web3 里,她用自己的能力换取了最珍贵的东西——选择的自由。

summary

这次在清迈的小小探寻让我对他们的故事有了深刻的了解,无论是学者型的 Jason 与实践派的秋秋,两人的起点与方法各异,但他们都在这座慢节奏的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与位置。自由与不确定性的平衡是这两个故事的共同主题。数字游民的生活给予了他们难以估量的自由度,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拥有了「选择权」这一最珍贵的资产,能够根据内心的声音而非外部压力来决定下一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

同时,也让我对这里的 Web3 生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并不是清迈没有「魅力」留住 Web3 人,相反清迈给人最大的魅力是「给你选择的自由」!总体而言,清迈在生活环境上依然是数字游民的一个不错选择,低廉的生活成本(一杯精品咖啡不到 15 元人民币)、稳定快速的网络、永远是热忱的夏天,再加上泰国对外国人相对宽松的长期签证政策,构成了基础设施层面的优势。而当你走进那些隐藏在古城小巷中的共享工作空间,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吸引力——一种无形的、开放与自由交织的氛围,恰好与 Web3 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虽然陆陆续续有部分驻扎的朋友们选择离开,但新的 Web3 从业者仍在「流入」。这种人员更替恰恰体现了数字游民文化的本质:自由流动、按季节和个人规划迁徙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迁移浪潮」是发生在整个数字游民群体中的,而非专指 Web3 从业者,反映的是数字游民社群的自然更迭,而非 Web3 行业的衰退。

The article comes from the Internet:Chiang Mai Web3 Digital Nomads: Stay or Not

share to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