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嘉年华回望这三年:狂热、祛魅与穿越
撰文:十四君
这是一篇香港 web3 嘉年华小作文。
可能骂的有点难听,但想说说那些过去的事情,为什么被证伪。
1、香港 web3 嘉年华冷吗?
冷,这也是很多人的初印象,曾经的大会是人挤人,簇拥着前行,而这次几乎都是熟悉的项目方们,vip 室空着没人,来看展会的人都没多少,后续又哪里来流动性和创造力呢?但穿西装的变多了,行业的底层逻辑也似乎在发生重构。
从冷清的触感来源,有人说是场地的布局很奇怪,显得空空寥寥的,也有人说万象筹备不足,嘉宾很难邀请,项目方匮乏,乃至于上台演讲的价格都回归冷静,有些发声更像是在证明,我还活着,没死而已。
在我看到来,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依旧是热脸贴着冷屁股。
显著少了西方面孔,三年了,web3 的领域里(或许还有更多领域里)。
就算 Vitalik 亲临现场,遇到的除了粉丝的合照社交,剩下的就是某些光头佬那些玩坏行业的挑梁小丑单方面的职责。
根深蒂固的是文化和追求的差异。
那些只拿着 web3 的技术成果当赌场的人,凭借每轮周期里扳到三个香蕉的截图,影响着整体的方向,去建设更多的老虎机,引诱更多的赌徒,虹吸着 builder 们的拉新成果。。
西方大公链集体对东方的诉求,最多当你是用户,而不是伙伴。
这里到底是别人不带着玩,还是自己有问题?
还是大家追求的本身就不是一个事情,还期望互相一起玩?
2、RWA 是对的吗?
每次主题演讲,总有半数以上的照骗,什么时候内容能跟得上他们取的标题?
RWA 是这今年的主流叙事了,但是他和 3 年的 NFT、2 年前的铭文、1 年前的 Meme 在底层逻辑上有什么很大差别吗?
仔细看每个周期的底层依托,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一旦进入宏观视角,都终将是正确从而正义的。
RWA 也不过新的宏观视角的套壳话题。
但事实上,宏大叙事往往会无限制的忽略掉成千上万个体的权利,俨然一种「万物为刍狗」的感觉,甚至有时候连狗都不是,数字而已。
抓住一个主流叙事当然能起飞,phantom 抓住了 sol 和 meme 空投,bitget 抓住 TG 生态,走多链 + 年度叙事,他们年度增长极大。
但是这个行业里做增长从来不是难事,难的是留存(资源和造势做到位,比起传统互联网的增长爆发会更有飞轮效应)。
用链来做的事情依旧有限,且基本不是日常刚需,曾经数百钱包大战之后,哪怕去年最火热的 unisat 也不已经有多久没有打开,也不需要打开,徒添伤感。
RWA 的机构们,也正在遭遇上一波叙事里 **Web2 精英光环的 PPT 骗局,** 一个个张口闭口「赋能生态」却连钱包都没用过的人。
有趣的是,BTC 的 event 并不在乎叙事,这就很有希望,毕竟追叙事的人一般追不上,造叙事的人还有翻面的契机。
3、V 还行吗?
什么样的阴谋更令人细思极恐?
我想,就是让悲剧的本质变成一个选择陷阱,是燃烧的自我毁灭还是腐朽的慢性自杀,最恐怖的是,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都会为另一条路上的探索增加枷锁。
V 已经站在一个困难的选择题上,无论如何选择都脱离不了个人悲剧或是集体悲剧。
诚然,V 是天才,V 工作努力程度也是行业第一,V 也很年轻,如果说以太坊的未来在哪里,最大的机会就是这样年轻的大脑与愿景,带来无限成长的潜力。
但是任何一个特点的背后都是缺点
30 岁有 30 岁的缺点,太容易被小人包围,太容易陷入言语的蜜糖。
V 在每个会场的演讲,都是完全押宝 L2,这是很对,有大量逻辑自洽的理由。
其中很棒的理由是,EF 最擅长的是链上,而不是链下,他有无限链上的创造里,但如何链接到链下需要伙伴来做,但是 EF 已经蛋糕分不动了,那么不妨把自己当平台空出一个个展位,欢迎每个项目方带来各自的资源,EF 给你想要的一切名头。
但是这些个理由是谁传递给 V 的?为什么成为了他根深蒂固的扩容方向?
如果 L1 本身足够好,那还需要 L2 的空城?衍生出 L2 之间的鸿沟怎么办?
EF 下下个阶段的升级,开始回归 L1 的体验,介时最大的阻力也就不来自于 L1 本身,而是 L2s 了。
这也就是当前的选择陷阱。
3、web3+ 游戏不甘心但是个陷阱
这次跑会前后数十个会场,还是 web3 游戏的会场最敢说,或许因为没什么人,所以更多接地府之后的感悟,接地气的说出来。
我最初入行也是来源于 loot 和阿谢以及跑鞋的破圈,但是现在大家都醒了,玩家醒了,投资人也醒了,不死心的是曾经的执念。
现在还在投入这里的,只能聊以自慰:生态占位,防守定位,考虑成本。
曾经的游戏,有无数好的理由成为一门好生意,甚至 3 年前游戏版号管控都是 web3 游戏爆发的契机。而游戏的硬件需求天然和其他金融场景不同,所以 web3 游戏公链一直都是个前赴后继的方向。
但是从 play to earn,onchain,tg game,看下来都成了陷阱。
因为 b 圈做游戏,其多巴胺的激励其实不如打铭文。
打铭文的时候狂热期哪个人不是 6 点钟自然醒,3 点钟难入睡。什么游戏能有最纯粹直抵核心的激励更有效。
但是互相之间不拉到新用户,都是互相游戏导量做高数据忽悠投资人,曾经只是造假账目数据,现在更是联合审计一起造假,甚至投资 web3 游戏的人,自己也也不玩游戏,只玩过魂斗罗。
币圈做 fi 就好,不要搞 game 了。
而游戏公司把 web3 当成一个新领域来做游戏,从完美世界到韩国游戏财阀,再到西方元宇宙大叙事,都挂在 b 圈做游戏留下的废土中。
前前后后,都是这 100W 被惯坏了的用户,不上链的不玩,上链的只玩金融属性,既然要玩金融属性,还不如去玩 meme。
如果从 0 教育外部用户转入链,发现何必呢?苦兮兮的用户教育,谁愿意做呢?
但是游戏本身又确实是个好生意,米哈游哪怕是周边都给他提供了 10% 的总收益提升,但是这块毛利能到 70%。
现在市场上也确实找不到游戏盈利做全的团队,而游戏作为一个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即使是过程中也会产生价值,比起很多链上纯结果价值的产品(比如费劲搞的公链,没人玩就完全失去价值)。
所以,游戏还会继续忽悠到一些还不死心的投资人。
6 亿有效的地址数,认为这是 94 年的互联网,再攒攒把,粪便越厚花越香。
4、熊市来了吗?
这几年见过比较熊但不是最熊的时代,也见过最突破的时代,每个叙事迷茫的时期,似乎都在 hk 大会前后。
去年的 bitcoin asia 之后,铭文就凉了,市场一冷,项目方压力变大,蜜汁操作越多,越难冷静思考。
这次大会一如既往的面孔很多,不过项目已经变化 2-3 轮,连续创业者虽然常备嘲笑,但是更值得珍惜。
见过周期的人知道:熊市才是 Builder 的机会 。
只有多年的踩坑经验,现在更清楚什么能活下来。
「企业Blockchain」运动被广泛视为死胡同,但随着 L2s 的出现,这一运动又焕发了生机,Soneium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越来越无效的「decel」社区,这个社区可以对各种主流行为者如何不道德和糟糕发出咆哮,但却无法真正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
但这些都是坑
DeFi 本想取代银行,NFT 本想重新定义所有权,元宇宙则本该成为人们的新聚集地。但在经历了数十亿美元的承诺后,唯一真正被广泛使用的东西只有稳定币,以及对应的交易对与市场。
有的人说没有复购的都是苦生意,要不断找新用户,某些场景还叠加长久售后服务,还得不断纠缠在老客户身上,直到老客户倒闭。其实高流动性,缺乏核心留存的,也都是苦生意。
在这个些生意里,这轮损失最大的就是新弱势群体:VC,从曾经给项目指点江山,抓住一个好项目就是百倍的收益,到现在被项目方割肉,鲜有赚钱。TGE 后卖货也是项目方和做市商先挣钱。
根本不敢投下去,投一个亏一个。与其说是行业的问题,不如说是早期项目方的运作问题。
靠叙事做大基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高估值低流通的项目也没有生存空间了,所有 VC 项目估值体系在重构,老项目都在洗牌。
新的周期里,不要太迷信政策。
香港的变化确实很大,但底层还是是在说:「我们接受它,只要别搞砸了。」
如今的市场,机构已经接管。不再是小创业思路可以挑战的态势。要么适应并学会这场游戏,要么被淘汰。想要单方向主导并不容易,机构与创业者互相借力的合作才刚刚开始。
5、后面的机会在哪里?
看起来是在骂,但那些做砸了的事情,就是该喷,喷完了就回归理性,毕竟这些这年里并不是都是一地鸡毛。
铭文风波后,开始打了个措手不及,半年后留下的是对基础设施的层层优化。
如今的 meme 风暴也走过一半,从 gmgn 到 Axiom,留下的是懂得洞悉需求的产品,精通链底层的技术。很多性能不是精通底层,做不到极致。
伴随 Gmgn 这类暴发但不懂分蛋糕,逼着优质人才在行业内流动。
人群上,而走入深水区后,完成了一拨人的用户教育普及,以及高校科研的转向,让未来行业的人才基础非常扎实。
方向上,做链已经在祛魅了,资金只奔着大协议的方向也变了,这时候虽然 VC 更谨慎了,但有清晰商业模式用户群体的工具层,应用层反而迎来了客观评价的时机。
密码学到达了瓶颈,用户的操作对象也正在破限。
因为现实世界的很多行为,是没法被密码学证明的,而且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去中心化来解决。效率和技术的瓶颈就在那里,每个瓶颈都是机会,未来也不会一直延续不可磨合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鸿沟,有的,只有是双方各让一步。
这没有清晰目标之前,要做的是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提升鉴别什么是垃圾的能力,以及从周期的波动中,保持好心情,活得久。
6、最后
我对这个行业的一些失望是真,这源于早期过高的期待,完全把造出来的 web3 这个名词,当成下一代基础设施级别的规模。
但现在,如果只把他当成加密金融 3,那就理性多了。
一些和加密金融的不搭嘎的尝试,不用去关注。
世界上总是有这么一群追求自由的人,为这些人做最好的工具和设施,就很好了。
读到现在的朋友,你的注意力很宝贵,别被他人的八卦充斥你的生活,否则当普通人的信息源被推特 KOL 和抽象话社区垄断时,只会沦为「共识炮灰」。
真正值得关注的,永远是那些本职做到极致后顺便成为 KOL 的人。
有位好友(@Odyssey_Leexixi)说:
现在,大家不再相信各种吹起来的泡泡,这也体现在会场上。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完,大家转而追求 product-market fit,做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有现金流、有商业模式的产品。
市梦率到市占率,我非常喜欢这种转变,因为这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The article comes from the Internet:在香港嘉年华回望这三年:狂热、祛魅与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