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联合声明背后:一场 250 年周期的权力游戏

建设性的力量,永远比破坏性的力量,更能帮助我们穿越周期。

作者:刘润

引言

昨天,中美发布联合声明。

中美联合声明背后:一场 250 年周期的权力游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关于关税谈判的具体数字,网上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流传比较广泛的,是:中国对美国,保留10%关税;美国对中国,保留10%对等关税和20%“芬太尼关税”。还有24%关税,是否彼此加征,要等90天之后,根据后续的谈判结果定。

贸易战,终于有了阶段性的结果。不再像一个月前,剑拔弩张,让人松了口气。

但这口气,能松多久?90天后,是皆大欢喜,还是新一轮加码?

不好说。

表面上看,中美博弈,在于关税壁垒。但其实,中美之争,争的是经济秩序的话语权,甚至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

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但还好,我知道这么一个人:瑞·达利欧(Ray Dalio)。

你可能听过他,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掌管千亿美金资产,写过《原则》那本超级畅销书。但我觉得,他最厉害的,不光是这些成就,而是善于把特别宏观的事情,讲得明明白白。

这次,我推荐他的一个视频,《变化中的世界秩序》。视频里,瑞·达利欧研究了过往500年的历史,分享了很多对于大国博弈的看法,和有见地的思考。

看懂这个视频,或许对于你理解这次中美联合声明的弦外之音,以及中美博弈的走向,特别有帮助。

所以,我挑出了视频中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试着为你做一些解释和说明。

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

01 大周期

大周期。

这,是视频中,提到最多的一个概念。

人这一辈子,有年轻力壮的时候,也有老胳膊老腿的时候。国家,也差不多。翻阅过去500年,一个大国兴衰的全过程,通常是250年左右。

中美联合声明背后:一场 250 年周期的权力游戏

(信息来自:《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这250年,通常包括兴起、顶峰和衰落三阶段。

兴起,就像一个人的少年期。

老百姓努力工作,重视教育,就像当年的荷兰,迅速成为欧洲知识中心一样。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就像英国的工业革命一样。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进入顶峰。

顶峰,就像壮年期。

经济、军事、文化,世界顶尖。自家的货币,成了硬通货。无论是当年的荷兰盾、英镑,还是现在的美元。大家开始享受生活,借钱消费,这也为衰落埋下种子。

衰落,就像老年期。

维持“老大”地位的成本越来越高,入不敷出。就像当年荷兰英国到处殖民,反而拖垮了自己一样。贫富差距扩大,新崛起的大国又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黯然退场。

理解了这个模型,再回头看今天的世界,是不是清晰了一些?

现在的美国,可能过了壮年巅峰,开始显出老态。而中国,羽翼已经丰满,力争第一。

层出不穷的冲突,其底层原因,无关于某个领导人上台(如特朗普),也无关于某个政策颁布(如高达200%的关税政策)。

因为,“老大”地位的更迭,必然带来冲突。领先大国,在衰落之前,必定有一番挣扎。

好。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拉得再近一点,仔细观察这个过程。

02 大国崛起

一个大国的崛起,要经历什么?

想象一下,你刚打赢了一场战争。国内一片和平,没人敢惹你。

这时候,你首先需要干一件大事:搞好教育。

因为教育,会带来更高的生产力。

举个例子,当年的荷兰。在打赢了哈布斯堡王朝之后,他们借助全民教育,获得了创新能力的爆发,贡献了全球1/4的重大发明。包括能环游世界的帆船。

由于生产力提高,你的产品就更有竞争力。产品卖的多,又能在教育上有更多投入。这个过程,就像滚雪球。

但要让这个雪球滚得更快,你还需要一个“加速器”:资本市场。

比如,贷款、债券和股票市场,使人们可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给创新提供资金,分享成功。于是,荷兰人创办了第一家公开上市的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为其融资的股票市场。

而所有崛起的国家,都会发展世界金融中心,来吸引和分配资本。

比如,荷兰时期,阿姆斯特丹就是世界金融中心。英国时期,是伦敦。现在,是纽约。中国,也正在迅速打造它的金融中心。

而随着一个国家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本国货币,就会成为全球首选的交易媒介。

这就是:储备货币。

03 储备货币

储备货币,就是荷兰强盛时期的荷兰盾,就是大英帝国宣称“日不落”时的英镑,就是二战至今,绿油油的美钞。

它的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稳定的金融体系。

而当自家货币成为“储备货币”时,这个国家,就有了“开挂”的特权。

比如,你可以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地借到钱。因为,全世界都想持有你的货币。

这也意味着,当你的钱不够花的时候,只要开动印钞机,“哗啦啦”地印钱,就能去外边花天酒地买买买,别人还认。

太爽了。

然而,当一个国家习惯了“繁荣”,其内部结构,往往会出现危机。

中美联合声明背后:一场 250 年周期的权力游戏

04 贫富差距

当霸主国家身处壮年后期,有一个问题,会像癌细胞一样,自我强化:

贫富差距。

你有了钱,当然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更高的起点。你有了钱,自然想要多配置一下资产,这边买买基金,那边搞一套房子。

这,可比打工赚钱快多了。

而当政府察觉到这一点,开始对富人征税,富人感到自己的财富受到威胁,就会把资产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进一步削弱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税收,形成恶性循环。

时间长了,社会阶层就开始固化。

想从白手起家,跨越阶层,越来越难。

而当大部分人开始觉得,游戏规则不公平,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怨恨、不满,就会像野火一样蔓延。

然后呢?社会就开始撕裂。

“我们”和“他们”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清晰。

左右两派,一派,要“劫富济贫”,一派,要“保护私产”。

撕裂,会极大消耗国家的体力。

回头看看荷兰“黄金时代”后期,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就是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

现在,你大概能理解,为什么今天的美国政治,如此极化和对立,社会议题争论不休。

因为,这正是壮年后期国家的典型特征,它不仅影响国内政策的制定执行,也削弱了美国与中国进行长期竞争时,能凝聚的共识和力量。

昔日霸主,因为储备货币的滥用,背负沉重债务,又因为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变得虚弱。

那,面对这个困境,它最有可能,掏出什么“药方”来续命?

中美联合声明背后:一场 250 年周期的权力游戏

05 印钞机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这个药方,大概率叫做:

印钞机。

哎。为什么不勒紧裤腰带,搞财政紧缩,或者干脆宣布破产,债务违约呢?

两个选择,理论上可行,但政治上太难了。

紧缩财政,意味着削减福利、公共开支。老百姓肯定不干。选票还要不要了?

债务违约,意味着国家信用彻底破产,金融体系可能直接崩溃。谁还敢借钱给你?

相比之下,印钞票,就成了一个看似“痛苦最小”的选择。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饮鸩止渴”,但至少能把眼前的债务压力顶过去。

再后边?顾不得了,相信后人的智慧。

至于通货膨胀的痛苦,让所有持有这个货币的人,包括国内老百姓和国外债权人,一起分担,也显得“公平”。

但,印钞真的是万能的吗?

当然不是。这会造成,一系列负面效果。

比如,钱不值钱了。

100块,明天可能只能买80块的东西了。吃的、穿的、用的,价格不断上涨。

又比如,资产泡沫被进一步推高。

多印的钱,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创造就业,反而涌入了股市、房市、黄金,推高资产价格。

拥有资产的人,财富继续增加。没有资产的人,被通胀甩得更远。

现在,你大概能理解,为什么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和2020年疫情经济危机后,都会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了。

因为,面对巨大的不可持续的债务和维持全球竞争力,印钞成为了最容易做出的选择。

尽管,它可能加剧通胀、催生泡沫,并长期损害美元的信用。

一旦你实力下降,还不起债了,还一个劲儿地印钞票,谁还敢信你?信你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开始抛售你的货币和资产,金融崩溃就开始了。

荷兰盾和英镑的历史,都印证了这点。美元,虽然仍是主导货币,但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和潜在的信任危机,都隐隐透出不妙。

2024年,美国商品进口总额3.3万亿,商品出口总额2.1万亿。去年美国人花的钱比挣的钱,多了1.2万亿美元,大约9万亿人民币。

此时,世界就进入了一个极其不稳定的阶段:

过渡期。

中美联合声明背后:一场 250 年周期的权力游戏

06 过渡期

我们前边提到,每个大周期,持续时间大概是250年,而期间,往往会出现10-20年的过渡期。过渡期,也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期。

而中美博弈,正是这次过渡期的核心。

而对于今天的美国来说,三件大事,已然出现。

第一个事件,是“钱只能靠印” 。

国家没有足够的钱,偿还债务。即便利率已经到底。央行,开始哗哗地印钱还债。每年的财政支出,甚至要靠举债来支持。

第二个事件,是“人心开始变散”。

社会上,“火药味”特别浓。根子,在于贫富差距太大。富人想守成,穷人希望重新分配,政治变成了互相攻击的战场。

第三个事件,是“外部的大国,虎视眈眈”。

中国,正在崛起。

当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时,原有的世界秩序,已经不再适应。

国家之间,又缺乏一个像法庭那样,和平解决争端的机制。所以最终,往往只能通过各方面实力的较量,甚至是战争,来决定“老大”。

相同的事情,曾经在历史上多次发生。

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1930年到1945年。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战后世界秩序。

旧的周期结束,新的周期又开始。

历史,就在这样一个个兴衰循环中,滚滚向前。

那么,理解了这些规律,我们普通人又该怎么办?

07 2条建议

达利欧的研究,并非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给投资提供参考。

他更希望通过揭示这些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于是,视频的最后,瑞·达利欧提了两个建议。

1)量入而出。2)善待彼此。

具体什么意思呢?

量入为出,就是: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避免过度负债。

对国家来说,如果长期花的比挣的多,靠借债度日,必然会出问题。对个人来说,管理好自己的现金流和债务,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基础。

在这个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确定性的时代,手里有现金,心里才不慌。

善待彼此,就是:多点善意,少点戾气。

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内部矛盾重重,就会消耗巨大的能量,变得脆弱不堪。只有促进公平,团结协作,才能保持凝聚力和竞争力。对个人来说,在观点多元的社会里,要努力寻求理解和沟通,而不是激化对立。

建设性的力量,永远比破坏性的力量,更能帮助我们穿越周期。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500年,当下“乱糟糟”的世界,也似乎变得清晰了一点。

这个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变。

当一个大国,不再用创新和进步来证明自己,而是靠加税、制裁、打压来显示实力;不再用团结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而是靠印钞票、挑动对立来维持统治的时候,它的未来,或许已经不言自明了。

就像一艘曾经横扫天下的巨轮。船长不停地往引擎里加油,想让船开得更快。可他忘了,船舱已经开始漏水,船员们正在互相指责,而暴风雨,正在靠近。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这是规律,是周期的力量。

作为个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量入为出,善待彼此。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重要的,或许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而是守住内心的那份平和与理性。

暴风雨终将过去,太阳终将升起。

在那之前,我们静观其变。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中美联合声明背后:一场 250 年周期的权力游戏

分享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