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模因与归属感:加密文化的深层需求

除了比特币和 Solana 模因币之外,这个领域多年来并没有显著地引入新的参与者,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阴云笼罩整个行业,特别是在以太坊及相关领域。

撰文:DeFi Dave

编译:Block unicorn

加密货币正面临一场叙事危机。诚然,技术上已经取得了进步,基础设施、吞吐量和扩展性都提高了几个数量级。然而,从文化角度来看,我们似乎「停滞不前」,很大原因在于我们忘记了如何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除了比特币和 Solana 模因币之外,这个领域多年来并没有显著地引入新的参与者,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阴云笼罩整个行业,特别是在以太坊及相关领域。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仅仅讲故事是不够的,仅仅营销故事是绝对不够的。你必须构建神话。神话构建不仅仅是重复叙事,而是为他人创造一个共享的神话体系铺平道路。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很难将我想定义的神话构建全部概括,因为这是一个正在被阐释的新概念。文中给出的定义是初步的,在未来的文章中我将扩展、澄清并提供更多支持我观点的例子,同时也期待其他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读。

你需要进行神话构建,匿名者

神话构建是培养一个鲜活叙事的行为,它观察当下相关的问题,传递普遍共鸣且持久的模因,并利用这些信息形成一个人们认同并共同创作的故事。

神话构建者是那些识别新兴理念、理解其历史背景、吸收集体情感,并将其编织成一个连贯且引人入胜的叙事,并邀请其他人参与其中。他们是神话的先知。优秀的神话构建者不强行指定方向;他们倾听,担任神话的守护者,同时对神话的自然演变保持响应。神话构建无法伪造或购买,它必须被真实地体验和融入。

神话构建始于一个或一组理念,一颗意义的种子,由创世神话构建者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种下,在早期信徒的心中生根发芽时被小心培育。如果一个神话跨越某个门槛且足够强大,它将吸引新群体的人通过自己的仪式、模因、片段和行动作出贡献。就像树干上形成的年轮,这些贡献标志着神话在每一代人的传承中成长,每一代都带来新的意义和动力。

神话有效性的三个层次是关注、情感和共同创造。第一个层次,关注,是人们将一定量的精力集中在神话上,但尚未完全投入。第二个层次,情感,是人们开始对神话产生投入感,并形成一种身份认同感。第三个也是最终层次是共同创造,人们对神话的投入感如此之深,以至于他们开始以自己的方式为其贡献。这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内部笑话或复制粘贴文本,也可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吸引新社区成员的新叙事。

神话构建的核心是一个由共享经验塑造的集体叙事创造活动。在其最高形式中,它将重复的行为和模因转化为共同文化,让人们感受到归属感并采取行动,并创造一个传承给未来几代的谱系。

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神话构建

我们可以举出无数例子来展示神话构建的实际应用,但为了阐述我的观点,我将仅使用比特币和以太坊。 中本聪本人可以被视为两者的「亚伯拉罕式神话构建者」,他的理念不仅是比特币的基础,也是许多其他协议的基础,就像亚伯拉罕是世界三大宗教之父一样。比特币和以太坊都已经存在了十多年,这让我们有足够的后见之明来理解它们的起源和发展。

比特币

比特币始于其创世神话构建者中本聪,他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构想了它。这是几十年来人们首次认真质疑现代政治和金融世界秩序并设想替代方案。在原始白皮书中,比特币被描述为「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根植于由代码而非人类机构决定的主权货币理念。去中心化、抗审查和稀缺性等特性直接嵌入协议中。

比特币并不是数字货币的首次尝试;DigiCash、Bit Gold 和 Hashcash 都曾先行。但中本聪所做的是将这些努力中行之有效的部分(工作量证明、数字签名、稀缺性)结合起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引入新元素,如最长链规则和减半机制。

中本聪种下了比特币的种子,在创世区块中刻下了信息:「2009 年 1 月 3 日《泰晤士报》:财政大臣即将对银行进行第二次救助。」 从最早的日子起,社区自发承担了推广比特币的责任。他们的贡献,如确立匿名性原则、创造「HODL」模因、比特币披萨日等仪式,或是 Mt. Gox 事件催生的「非你之钥,非你之币」等创伤联结事件,都成为了神话。

通过神话构建的视角审视比特币的历史本身可以写成一篇文章,但一些重要的神话构建者和定义他们的时代包括:中本聪与密码朋克,奠定了创始原则;「恐怖海罗伯茨」与丝绸之路时代,证明了比特币的首个现实用例;罗杰·维尔(「比特币耶稣」),资助了第一代初创公司;以及迈克尔·塞勒与华尔街时代,将比特币带入机构领域。

以太坊

虽然比特币开创了加密货币的神话构建,但以太坊是未曾远离母树的果实。以太坊的创世神话构建者 Vitalik Buterin(简称 V 神)来自比特币世界,最初是《比特币杂志》的联合创始人兼撰稿人,与社区互动,后来参与不同项目,然后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以太坊将比特币的主权理念进一步扩展,使其可编程。比特币是「退出系统」,而以太坊是「从零开始构建系统」。比特币的脚本语言有限,优化于稀缺性;以太坊是一个通用的、图灵完备的虚拟机,赋予了无限可能。这种「无限花园」的思维是以太坊作为世界计算机的神话基础,赋予人们构建新系统、新世界和新范式的能力。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质化代币(NFT)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早期种子早已植根于以太坊的基因中。它需要的是一代代神话构建者来培育这些根基。

以太坊于 2015 年 7 月 30 日正式上线,其创世区块包含与比特币相同的消息:「2009 年 1 月 3 日《泰晤士报》:财政大臣即将对银行进行第二次救助」,向其前身致敬,也使两者的血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太坊神话构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在其基础上构建来扩展神话。最早的神话构建者之一,除 V 神外,是乔·卢宾(Joe Lubin),他创立了 ConsenSys。这家创业工作室孵化了早期工具,如 MetaMask、Infura 和 Truffle,大大改善了在以太坊上构建的开发者体验。此外,ConsenSys 将数百名以太坊开发者带到布鲁克林和纽约市,播下了这座城市成为全球加密货币中心之一的种子。在巅峰时期,ConsenSys 拥有超过 1200 名员工。尽管后来公司规模缩小且使命有所改变,但其工作为以太坊后续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比特币和以太坊今日的神话构建现状

比特币的简单性允许新的神话构建者创作新故事。例如,迈克尔·塞勒接过火炬,引领比特币进入华尔街的时代。比特币现已成为受监管的 ETF,并获得传统金融的认可。

以太坊更为复杂,神话构建分层进行。这种复杂性体现在 ICO、DeFi 夏天、NFT 热潮和 DAO 复兴等时代,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在以太坊上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同时又能保持其原有的血统。

但近年来,以太坊的神话显著削弱,因为投入其中的能量分散了。关注度和心智份额分裂到 L2 和 L1 的替代层上,而这些在几年前本会直接吸引用户到以太坊本身。L2 一直是路线图的一部分,并按计划执行,但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与以太坊先前血统的断裂。我甚至认为今天的 L2 在精神上是 L1,但这个论点留待日后再讨论。

营销不是神话构建

更糟糕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反复使用的剧本,优先考虑数据而非故事:区块链项目筹集巨额资金,开展短期优化的营销活动,启动并进行代币生成事件(TGE),然后眼睁睁看着生态系统蒸发。这是不可持续的,这种情况发生得越多,加密货币行业就越有自毁的风险。在追求数据的过程中,神话构建被营销所取代,引人入胜的神话被廉价的口号所替代。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吸引唯利是图的参与者的表面目标。曾经表明进展的指标已被游戏化,变得无关紧要。用户被视为需要优化的数据点,而不是需要激励的灵魂。这是一种浮士德式的交易,它把我们引向了用户流失和幻灭。

营销本身并没有什么本质错误,它是其他行业经过时间考验的有效做法。问题出在营销人员进入加密领域时,对文化背景或基础故事一无所知。没有神话的营销充其量是空洞的,最坏则是掠夺性的。对于加密货币,尤其是以太坊,要走出这段停滞期,需要摆脱纯粹的营销思维。

结论

神话构建是将社区凝聚在一起并维系其联系的精神基础设施。它赋予个体目标和归属感。但在行业的许多领域,这一点已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指标,优化短期关注度的短暂上升,却无法实现长期留存。

但并非一切无望。我们可以从集体失忆中觉醒,重新开始神话构建。有无数的例子可以学习、模仿和调整。我们可以将钟摆重新摆向意义——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停止自欺欺人。

我希望看到一个有成千上万神话构建者共同编织故事的世界,组成一个活跃社区的交响乐,通过合作的方式持续创造技术和形成文化。我们可以回归,创造性的故事讲述 / 神话构建复兴触手可及,前提是我们停止在孤立中自设局限,而是开始共同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我们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神话、模因与归属感:加密文化的深层需求

分享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