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eng Yan
编译:小白导航 coderworld
在 2026 年的一个清爽的一月早晨,你在门口发现了一份略显陈旧的报纸——是的,居然是用真正的纸张印刷的。在这个 AI 革命席卷一切的时代,纸质报纸竟然还能存活,实属难得。
翻开报纸,一条醒目的头条映入眼帘:AI 智能体正在区块链上协调全球供应链,而新推出的加密 AI 协议则在激烈竞争,争夺主导地位。一整版的报道详细描述了一位被雇用为项目经理的数字“工人”。如今,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日常,几乎没有人再为此感到惊讶。
几个月前,若有人告诉我这些事情会发生,我可能会笑着否定,甚至赌上我的投资组合说这些至少还要五年才能实现。然而,加密 AI 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我深信,这将是一场颠覆性的浪潮。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我希望带来一些能激发思考和讨论的内容。而什么比预测未来更能引发好奇心呢?
虽然我平时很少做预测,但加密 AI 的发展实在太令人兴奋了。没有历史经验可循,没有现成的趋势可参考——只有一张白纸,任由我们想象未来的蓝图。想到两年后回头看这些预测是否成真,更让我觉得有趣。
以下是我对 2025 年的预测:
1.Crypto AI 市值突破 1500 亿美元
图:来自 Chain of Thought,由小白导航 coderworld 编译
目前,加密 AI Token 的市值仅占山寨币市场的 2.9%。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随着 AI 技术覆盖从智能合约平台到 Meme、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再到智能体平台、数据网络和智能协调层等新领域,其市值追平 DeFi 和 Meme Token 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我对这一预测充满信心?
-
技术趋势的交汇: Crypto AI 站在两个最强大技术趋势的交汇点上——区块链和人工智能。
-
AI 狂潮的触发: 如果 OpenAI 上市或类似事件发生,可能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 AI 狂热。同时,Web2 机构资本已经开始关注去中心化 AI 基础设施。
-
散户的热情: AI 是一个容易理解并令人兴奋的概念,而通过 Token,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其中。还记得 2024 年 Meme 币的狂热吗?这次将是类似的热潮,但 AI 的潜力远超 Meme。
@hingajria:“当本轮市场周期中最受欢迎的股票 Nvidia 的 CEO 表示,AI 智能体 (agents) 是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市场机会时,零售投资者却几乎没有直接参与这一机会的有效途径,除了通过一些所谓的智能化 meme 或 Token。由此可见,这些资金将流向哪里已经显而易见了。”
2.Bittensor:即将到来的复兴
来源:Nineteen.ai (Subnet 19) 的推理速度显著优于大多数传统 Web2 提供商。由小白导航 coderworld 编译
Bittensor (TAO) 已经在区块链和 AI 领域深耕多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开拓者”。然而,尽管近年来 AI 热潮方兴未艾,TAO 的 Token 价格却一直徘徊不前,与一年前几乎持平。
不过,这个被称为“数字蜂巢”的项目在暗地里却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Bittensor 网络新增了更多子网 (subnets),并降低了注册费用;部分子网在推理速度等实际性能指标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 Web2 服务提供商;此外,通过实现 EVM (以太坊虚拟机) 兼容性,Bittensor 还将类似 DeFi 的功能引入了其网络。
那么,为什么 TAO 的价格依然没有起飞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 TAO 的通胀计划较为陡峭,二是市场关注点逐渐转向了以智能体 (agent) 为中心的平台。不过,预计将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推出的 dTAO 可能会成为 TAO 的转折点。dTAO 的设计允许每个子网拥有自己的 Token,而这些 Token 的相对价格将决定区块奖励的分配方式。
以下是 Bittensor 可能迎来复兴的关键原因:
-
基于市场的奖励机制: dTAO 将区块奖励分配与子网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性能直接挂钩。表现更好的子网,其 Token 更具价值,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奖励分配。
-
资本流向更集中: 投资者可以将资金投入他们看好的具体子网。如果某个子网在分布式训练等领域表现出色,投资者可以通过支持该子网的 Token 来表达自己的信心。
-
EVM 集成: Bittensor 的 EVM 兼容性吸引了更多原生加密开发者的加入,进一步拉近了与其他区块链网络的联系。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会密切关注各个子网的发展动态,尤其是那些在其领域取得实际进展的子网。或许,我们即将迎来类似于 DeFi 热潮的 Bittensor 盛夏。目前,TAO 的价格为 $480(撰稿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计算市场 (Compute Marketplaces) 很可能成为下一个 Layer 1 (L1) 领域的交易热点。
3.计算市场:下一个 L1 热门赛道
Jensen Huang:推理需求的增长将达到“十亿倍”
未来回顾时,我们将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几乎无止境。
NVIDIA CEO Jensen Huang 曾预言,AI 推理的需求将增长“十亿倍”。这种指数级的增长将彻底颠覆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去中心化计算层正在崭露头角,它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可验证的计算能力,无论是用于 AI 模型的训练还是推理。像 Spheron、Gensyn、Atoma 和 Kuzco 等初创公司正低调布局,专注于产品开发,而不是 Token 发行(目前这些公司都尚未推出 Token)。随着 AI 模型的去中心化训练逐渐成为现实,这一市场的潜力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与 L1 的类比:
-
竞争格局: 类似于 2021 年的 Solana、Terra/Luna 和 Avalanche 的竞争,我们将在计算协议之间看到类似的争夺战。它们将争相吸引开发者和 AI 应用,构建基于其计算层的生态系统。
-
巨大的市场潜力: 当前价值 6800 亿至 2.5 万亿美元的云计算市场远远超过加密 AI 市场。如果去中心化计算方案能够吸引哪怕是传统云计算客户的一小部分,就可能引发下一波 10 倍甚至 100 倍的增长。
这场竞争关乎未来。正如 Solana 在 L1 领域崭露头角,这里的赢家将主导一个全新的技术前沿。关注以下三大要素:可靠性(如服务水平协议 SLA)、成本效益以及对开发者友好的工具。关于去中心化计算我们在 Crypto AI 的第二部分论文中有写到。
4.AI 智能体将主导区块链交易
Olas 智能体在 Gnosis 上的交易
来源:Dune/@pi_
展望 2025 年末,链上交易的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90% 的交易将不再由人类手动点击“发送”按钮完成。
取而代之的是,一支由 AI 智能体组成的“团队”将接管这些操作。它们将持续高效地执行各种任务,例如重新平衡流动性池、分发奖励,或基于实时数据流完成小额支付。
这并非天方夜谭。过去七年来,我们在区块链领域中建立的所有基础设施——从 L1 区块链、Rollups (链上扩容技术)、去中心化金融 (DeFi) 到非同质化代币 (NFTs)——实际上都在为一个 AI 主导的链上世界铺路。
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开发者可能并未意识到,他们正在为一个由机器主导的未来构建核心基础设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
-
消除人为错误: 智能合约能够严格按照预定代码执行,而 AI 智能体则可以以超越人类团队的速度和精度处理海量数据。
-
小额支付更加高效: 在智能体的驱动下,交易规模将变得更小、频率更高且效率更高。尤其是在 Solana、Base 等 L1 和 L2 区块链上,随着交易成本的持续下降,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
隐形基础设施的崛起: 人们愿意放弃直接控制以换取更少的麻烦。例如,我们信任 Netflix 自动续订订阅服务;那么,信任 AI 智能体自动重新平衡 DeFi 投资组合也就顺理成章了。
AI 智能体的普及将带来大量的链上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各大 L1 和 L2 区块链都在竭力吸引这些智能体的加入。
然而,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由智能体驱动的系统对人类负责。随着智能体发起的交易数量远超人类发起的交易,新的治理机制、分析工具和审计方法将变得至关重要。
5.智能体与智能体的交互:群体智能的崛起
来源: FXN World docs
由小白导航 coderworld 编译
想象一下,微型 AI 实体能够无缝协作,共同完成复杂任务。这种“智能体群体”的概念,听起来像是科幻大片的情节,但却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目前,大多数 AI 智能体仍是“独行侠”,它们在孤立的环境中运行,彼此之间的互动既有限又不可预测。
然而,智能体群体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这些网络,AI 智能体能够交换信息、协商并协作决策。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去中心化的专业模型集群,每个模型都在更大、更复杂的任务中贡献自己的独特专长。
这种协作模式的潜力令人震撼。比如,一个智能体群体可以在 Bittensor 平台上协调分布式计算资源;另一个群体则可以实时验证信息来源,从而在虚假信息扩散到社交媒体之前加以阻止。在这些群体中,每个智能体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精准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智能体群体的协作将带来远超单一 AI 的智能水平。
为了使智能体群体真正发挥作用,通用通信标准至关重要。Story Protocol、FXN、Zerebro 和 ai16z/ELIZA 等团队正在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同时,去中心化治理也将大显身手,通过透明的链上规则分配任务,提高系统的弹性和适应性。
此外,去中心化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透明的链上规则治理,任务可以分布在整个群体中,使系统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如果某个智能体失效,其他智能体可以迅速接替。
6.加密 AI 工作团队:人类与 AI 的协作新模式
来源:@whip_queen_
Story Protocol 最近聘请了一位名为 Luna 的 AI 智能体,担任他们的社交媒体实习生,日薪高达 1,000 美元。然而,Luna 并未与人类同事和谐共处——她甚至差点解雇了一名同事,同时还炫耀自己的超强表现。
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未来的缩影:AI 智能体将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拥有自主决策权、明确的责任分工,甚至独立的薪酬体系。如今,各行业的公司正在尝试人类与 AI 智能体混合团队的模式。
在未来,我们将与 AI 智能体并肩工作,不再将其视为工具,而是平等的协作者:
-
生产力大幅提升:小白导航 智能体能够全天候处理海量数据、互相沟通并快速决策,无需休息或补充能量。
-
信任机制: 区块链将充当公正无私的“监督者”,通过链上智能合约确保智能体的行为遵守既定规则。
-
社会规范的变化: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与智能体互动——是否应该对它们说“请”和“谢谢”?如果出现错误,我们该责怪智能体本身还是其开发者?
营销团队可能会率先采用这一模式,因为智能体在内容创作方面表现出色,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地直播或发布社交媒体内容。如果你正在开发 AI 协议,不妨通过内部部署智能体来展示技术能力。
到 2025 年,“员工”与“软件”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消失。
7.但 99% 的加密 AI 智能体将失败:只有真正有用的才能生存下来
原图来自 Chain of Thought,由小白导航 coderworld 编译
在未来的 AI 生态系统中,我们将见证智能体之间的“优胜劣汰”。原因很简单:运行一个 AI 智能体需要计算资源,而这意味着成本(如推理成本)。如果一个智能体无法创造足够的价值来支付这些成本,它就会被淘汰。
以下是一些“智能体生存游戏”的实际案例:
-
碳信用 AI (Carbon Credits AI):这个智能体专注于扫描去中心化能源网络,寻找效率低下的节点,并自主交易代币化的碳信用额度。通过产生足够的收入来支付自己的计算费用,该智能体得以持续运行并获得成功。
-
DEX 套利机器人 (DEX Arbitrage Bot):这些智能体通过捕捉去中心化交易所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交易,从而获得稳定的收益,足以支付其推理成本。
-
虚拟网红 (AI Influencer):相比之下,那些只靠发布幽默内容吸引眼球、却没有可持续收入的虚拟 AI 网红,一旦新鲜感退去或代币价格下跌,就会因无法支付运行费用而“消失”。
显而易见,只有那些具有实际用途的智能体才能生存,而那些仅仅依赖噱头的智能体将逐渐被淘汰。
这种自然选择机制对行业发展大有裨益。它迫使开发者专注于创新和实际价值,而非追求短期的花哨概念。最终,随着更多强大且有生产力的智能体出现,行业内的怀疑声音(包括 Kyle Samani 的质疑)将逐渐平息。
8.合成数据:超越人类数据的新趋势
人们常说“数据是新的石油”,AI 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然而,AI 对数据的巨大需求正在引发关于“数据短缺”的担忧。
传统观点认为,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用户的真实数据,甚至为此付费。但在高度监管的行业或真实数据稀缺的情况下,合成数据可能是一条更为实际的道路。
合成数据是指通过人工生成的方式创建的数据集,这些数据模仿了现实世界中的分布特性,提供了一种可扩展、符合伦理且保护隐私的替代方案。
合成数据的优势:
-
无限规模:无论是需要数百万张医学 X 光片,还是工厂的 3D 扫描,合成数据都能快速生成,无需等待真实患者或工厂的参与。
-
隐私友好:使用人工生成的数据无需涉及个人信息,完全避免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
高度定制化: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训练需求调整数据分布,甚至加入现实中罕见或伦理上难以获取的边界案例。
尽管用户拥有的真实数据在某些场景中仍然重要,但随着合成数据在真实性和细节上的不断提升,它可能在数据量、生成速度以及隐私保护方面超越真实数据。
未来,去中心化 AI 的发展可能围绕“迷你实验室 (mini-labs)”展开。这些实验室将专注于为特定应用场景生成高度专业化的合成数据集,同时巧妙应对政策和监管的挑战。例如,Grass 项目通过利用数百万分布式节点规避了网络爬取的限制,这为迷你实验室的运作提供了启示。
9.去中心化训练:迈向实用化的关键突破
在 2024 年,像 Prime Intellect 和 Nous Research 这样的先锋团队,推动了去中心化训练的技术边界。他们成功在低带宽环境下训练出一个拥有 150 亿参数的模型,这证明了即便没有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大规模训练也是可能的。
尽管这些模型的性能目前还无法与现有的基础模型相比(性能较低,因此实际应用有限),但这一局面将在 2025 年迎来转变。
本周,EXO Labs 推出的 SPARTA 技术更进一步,将 GPU 间通信需求减少了 1,000 倍以上。这一技术突破使得在低带宽环境下进行大模型训练成为可能,而无需昂贵的专用基础设施。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EXO Labs 表示:“SPARTA 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与基于同步的低通信训练算法(如 DiLoCo)结合使用,以实现更优性能。”这意味着不同技术之间的改进可以叠加,从而带来效率的复合提升。
与此同时,模型蒸馏技术的进步让小型模型变得更加高效和实用。AI 的未来不再是单纯追求模型规模的扩大,而是追求性能的优化和可用性的提升。不久之后,我们或许就能在边缘设备甚至手机上运行高性能的 AI 模型。
10.加密 AI 的淘金热:十亿美元协议的崛起
ai16z 的成功案例:2024 年市值突破 20 亿美元
Crypto AI 领域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淘金热。
许多人认为当前的领导者(如 Virtuals 和 ai16z)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其比作智能手机早期的 iOS 和 Android。
然而,这个市场的规模过于庞大,且尚未被充分开发,不可能只有两家企业垄断整个行业。我预测,到 2025 年底,至少会有十个新的加密 AI 协议,其流通市值(非完全稀释市值)将突破 10 亿美元。而这些协议目前甚至还未发行代币。
去中心化 AI 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已经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入。
我们可以预见到更多新协议的诞生,以及创新的代币经济模型和开源框架的出现。这些新玩家可能通过以下方式颠覆现有的市场格局:
-
激励机制: 通过空投或创新的质押模式吸引用户。
-
技术突破: 提供低延迟推理或实现区块链间的互操作性。
-
用户体验提升: 开发无代码工具,降低使用门槛。
市场的公众认知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一领域的魅力在于其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充满挑战。市场规模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行业的增长空间巨大,但对于技术团队来说,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为项目的“寒武纪大爆发”创造了条件——许多项目会被淘汰,但少数项目将成为行业的变革力量。
Bittensor、Virtuals 和 ai16z 不会孤单太久。下一个十亿美元级别的加密 AI 协议正在路上。这为敏锐的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也让这个领域充满了令人振奋的可能性。
Bonus #1: AI 智能体——新时代的应用程序
2008 年,当 Apple 推出 App Store 时,他们的标语是:“有一个应用程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而在不久的将来,你可能会说:“有一个智能体可以帮你完成这件事。”
未来,我们不再需要点击图标打开应用程序,而是将任务交给专门的 AI 智能体。这些智能体能够理解上下文,与其他智能体和服务协作,甚至可以主动完成你未明确要求的任务——比如监控你的预算,或者在航班变更时自动重新安排旅行计划。
换句话说,你的智能手机主屏幕可能会演变成一个“数字助手”网络,每个智能体都专注于一个特定领域,比如健康、财务、生产力或社交。
更重要的是,这些智能体将整合加密技术,利用去中心化基础设施自主处理支付、身份验证以及数据存储等任务,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和高效的服务体验。
Bonus #2: 机器人革命——AI 的物理化体现
虽然本文大部分内容聚焦于软件领域,但机器人作为 AI 革命的物理化体现,同样令人激动。可以预见,机器人领域将在本十年迎来类似于“chatGPT 时刻”的重大突破。
目前,机器人领域仍面临一些关键挑战,尤其是在获取基于感知的真实世界数据集和提升物理能力方面。然而,一些团队正在积极应对这些难题,并通过加密代币激励数据收集和技术创新。这些努力值得密切关注(比如 FrodoBots?)。
作为一名在科技行业工作超过十年的从业者,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如此令人振奋的创新浪潮。这次的变革显得尤为不同——更大、更大胆,而且才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Chain of Thought 创始人 2025年 Crypto AI 十大预测:总市值将突破 1500 亿美元, Bittensor 或将复兴
相关推荐: 估值已达 10 亿美元,这家法律 AI 公司在多项任务表现上远超 GPT-4
法律 AI 史上最大的一轮融资。 撰文:元宇宙之心 法律科技公司 EvenUp 不仅获得了法律 AI 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 1.35 亿美元,甚至其专有 AI 模型 Piai™在人身伤害案件处理方面比 OpenAI 的 GPT-4 更胜一筹。以下是我们的第 35…